目前分類:造像藝術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80126-gold-1.jpg

20180126-gold-3.jpg

20180126-gold-4.jpg

20180126-gold-5.jpg

各材質合適的處理方式:
家中有佛像需要整修,請參考各材質合適的整理方式。
一般以預算來說,鎏金價格較貼金低,但因表現出來的色澤跟光度,還是依個人需求為主。
大部分的材質均可用貼金處理。

貼金箔

【貼金知識+】關於佛像貼金:

在繼承傳統雕塑工藝,吸收民間藝術精華,本著造佛功德無量的原則,輔以佛法教理,誠心雕塑真心鑄造。
仗佛力加持,終不違聖意,不負佛恩,諸佛菩薩聖像,皆如法如律,相好莊重,讓瞻仰者生歡喜心和敬供心。
佛像有貼金、鎏金、描金等很多種方法。
為了襯托金色,需先在泥塑佛像表面上一層黃底色,然後在表面上一層桐油,(現在也有上清漆)待稍微晾乾後即可以貼金箔。晾乾的火候很重要,要適度。太乾了金箔貼不上,太粘了金箔變形貼不整。因此這是一個憑經驗幹的活。把金箔輕輕貼到佛像表面後,用毛筆一點一點壓實,讓金箔完全伏貼在沒有完全乾的桐油上,當佛像的表面全部貼滿後就基本完成了。


【貼金知識+】關於金箔:

金箔是用純金打造而成,金箔非常的薄,約0.12微米,用手無法拿起,
買來的金箔夾在烏金紙中,要配以專用的鑷子夾起。
大概1克的黃金子可以打製成半平米的金箔,製作金箔的工藝是一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金箔有幾種,根據不同的含金量而有所不同,含金量高的偏紅,低的則偏青(有9赤8黃7青之說)。
市面上也有仿的金箔,我們稱為銅箔,即用銅來仿真金箔,鑒別方法是:把箔對光看,如果發綠就是金箔,沒有就不是真金箔。
如果你沒有通過肉眼鑒別的經驗?有一種很簡單的方法就是:任意抽取一張,用打火機燒一下,真金箔是不怕火煉的。
至於有網友說的金箔壁紙,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金箔。
金箔目前常用的有:日本金、南京金、廣州金、非金箔(如銅箔等)

【貼金知識+】了解貼金技法:

1.傳統貼金技法
主要在於它們處理底漆所使用膠水的配製不盡相同,現在常用的膠水主要有水溶膠和牙膏膠這兩種。
水溶膠比較容易配製和操作,但是貼金效果一般沒有牙膏膠的黃金質感好。
使用牙膏膠溶劑是直接在貼金對象的表面打膠後貼金不作保護漆,真實地體現黃金的原色,
缺點就是不經碰撞,稍微用力刮擦就能把表層的金箔刮掉。

2.高強度貼金技法
高強度貼金技法是在金箔表面塗上高強度保護漆,經常用有高光和亞光兩種。
採用這種貼金技法生產的工藝品,耐摩擦刮蹭、防酸鹼腐蝕。

【貼金知識+】貼金箔的工藝程序:

1.首先要把裝飾金箔的表面處理平滑,不可有灰塵等污垢 

2.在要貼金箔的表面薄塗生漆。——這裏不得不談一下什麼是生漆,生漆又稱國漆或大漆。是從漆樹上采得,完全是純天然的,這種漆現在非常罕見了,生漆的乾燥時間長,此漆容易使人過敏,但乾燥後對人身體絕無任何傷害,我國出土的漢代用來裝食物的器皿基本都是生漆製作,現代的日本仍然很好的保留了這樣的優秀工藝,如果你去日本會發現他們餐桌上使用的器皿很多是生漆所制。當然在我國,現在很多貼金箔的已經不再使用生漆而用膠水來代替(這樣省事)。

3.用上好的生宣紙或毛邊紙,要薄一點,吸水性要好,以安徽產的為佳,把表面的漆液吸去,如果是用的膠水那麼一定要用生宣紙來吸去膠水。把生宣貼在塗過漆液或膠水的表面,同時用純棉布(要質地柔軟的)包裹棉花拍打,使宣紙充分接觸表面,然後把宣紙用鑷子揭去,用新的一張宣紙再吸。這樣反覆3~4遍。注意:被貼表面的每一個部分都要用宣紙這樣吸。若被貼的表面是不規則的,如歐式的柱子,雕像等,可將宣紙卷成筆狀,像美術商店賣的擦筆,把筆頭用刀削成不同的形狀(尖的,圓的),那麼有些凹進去的地方也不是問題了。

4.當被貼表面膠水或漆液被吸的只剩下很薄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貼金箔了。

5.貼金方法:
A、做底:先將施工基材表面打磨平整、無油脂、灰塵。
B、打膠:將本膠用純淨水稀釋至需要濃度,刷塗、噴塗效果更佳。
C、貼金:施膠後,等膠體吹幹後(由白色變成無色透明狀),並用指接觸表面有 粘性時方可貼箔。把金箔連同毛邊紙用鑷子夾起,把金箔帶有襯紙的金箔敷於物體表面,手法一定要輕,金箔粘在物體表面,可以用嘴輕輕的吹一下,使金箔平展。這樣一張接一張的貼上去,,輕輕按壓、撤紙即可,漏金處可及時補上。
D、掃金:將貼好金後的物體表面用刷子(軟)或軟布掃乾淨,使其更顯光澤。
E、待全部乾燥以後表面可以上一層明油。如果是膠水貼的表面塗保護膠。也見過有在表面塗(噴)透明漆的。

按金漆?
原產於日本,臺灣組裝。由於其外觀像牙膏,所以又稱牙膏膠或金箔膏。
它屬於油性膠。貼箔膠果更好,光亮度高,且更牢固。
最新開發的品種可使貼箔的接縫大大減少,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組成:增粘樹脂、丙烯酸丁脂,醋酸乙烯脂等。)


【貼金知識+】貼金的保護漆:

1.水晶貼金膠
使用水晶貼金膠水,能在透明的膠膜、玻璃材料等各種透明材料上都能製作出色澤一致的黃金效果。
這種膠水的特點是:固化時間長,透明無色,附著力強,黃金質感比較厚實。

2.紫色高強度貼金膠水
這種膠水在光滑的青銅、不銹鋼等物體表面貼金有很強的附著力、膠水穩定性強,貼制出來的金箔厚實感強烈。
但是這種膠水由於加入特殊的材料,它的固化時間特別長,正常要64至70個小時。

 

【如何找盛凡貼金箔?】

請您先準備
1.照片或圖片:請拍攝正面、背面、側面
2.佛像、神像尺寸:含背光(毫光)及底座整體最長高度、佛像神像本身高度、整體最大寬度,三個尺寸。
3.約略購買年份,如已購買約十年。
※因估價需求,請務必準備 E-mail、LineID、寄照片、親送照片的方式,將圖片交給盛凡估價。
4.將以上資訊傳至sanxi1201@gmail.com、或盛凡LineID sanxi1201,然後電話07-2265068與我們聯繫,感謝您的最佳選擇!

 

點我連結官網看更多哦!!!http://www.sfb.com.tw/index.php/professional-service/gilding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代鎏金的製作方式

       鎏金,古代稱為「金塗」、「鍍金」、「塗金」、「流金」,清朝晚期為了區別於電鍍,

始稱「鎏金」。按其工藝特點,也叫火鍍金法或汞鍍金法。

我國鎏金製品最早出現於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也是世界最早的流金藝術品,盛行於西漢,2000年來不斷發展,至今沿用。

     這種鎏金技藝優點很多,所鍍金面牢固耐久、色澤美麗,大小器物都能應用,無需很多設備及工貝,換作方法簡便易行,鍍金的厚薄,可以自由掌握,固定建築物或較大器物,不需要移動,即可就地施工。

 

鎏金工藝大致可分以下步驟:

    第一步 製金汞齊:俗稱殺金或製金泥。先將黃金錘打、剪裁成0.1~0.3mm的小碎片,按黃金與

           水銀16~8的配比,將黃金在坩鍋中加熱至600~800℃,取出迅速投入水銀,攪拌使黃

           金全部溶解,將溶液倒入沸騰清水中除去漂浮雜質並冷卻,再移入另一盛有清水的容器

           中,其沉澱物成泥狀,即為「金汞齊」或「金泥」,封存備用。

    第二步 製金棍:先製備一根長15cm、直徑1~2cm、一頭扁平且翹起的銅棒,將銅棒扁平彎頭部

           分蘸烏梅水(50%硝酸),浸入水銀,反覆幾次,使彎頭塗上一層水銀。

    第三步 塗金汞齊:俗稱抹金。先用烏梅水或李干水將銅器洗淨,在用金棍扁平彎頭部分蘸金汞

           齊和鹽、矾的混合液(或用75%硝酸),均勻地塗抹在銅器表面。然後用頭髮製成的「髮

           栓」蘸烏梅水或硝酸,將金泥推壓均勻。最後用熱水沖洗掉殘留酸液。

    第四步 烘烤:亦稱考黃或開金。將塗好金汞齊的器物移入炭火爐中烘烤,或用鐵絲網盛無煙木

           炭火靠近器物烘烤。待到有白煙冒起(水銀蒸發引起)即停止,然後用硬棕刷拍擊,並用

           棉花輕輕擦去水銀珠,或用扇子搧,使水銀儘快蒸發。這樣反覆幾次,使加熱溫度升至

           400℃左右,見表面顏色由白變為淺黃,再變成金黃,即可冷卻。

    第五步 刷洗和壓光:用棕刷蘸烏梅水或皂角水、肥皂水輕輕刷洗鎏金表面,使其露出閃亮的金

           黃色澤。再用瑪瑙工具(俗稱壓子)蘸肥皂水或皂角水,將鍍面推壓製平整光滑。

 

    一件器物的鎏金加工,往往需要重複塗抹幾次金汞齊並烘烤、刷洗和壓光,少則四五遍,多則十幾遍,直至達到所需厚度和表面光潔度等要求,鎏金處理才算完成。

由於此工法 釋放大量的有毒汞蒸氣 對人體與環境都是很大的傷害 所以現代鎏金工法已改變了

使用離子附著的方式 在佛像表面附著上一層黃金的表層 還是達到了佛有金身的目的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分辨 非正法佛教 之比較表

      前因:由於工商社會的急功近利,隨著佛教的興盛,也造就了許多附佛外道,如野草孳生,紛紛以迅速,神通,感應以迎合大眾口味,並附和政商名流,所有附佛外道,都善巧地把握了人性的弱點,和普遍地對佛學與神秘現象的無知,參雜佛理與自我錯謬的見解,未證言證,未悟言悟,大肆招攬信眾,並以企業化經營,進而予取予求。雖然我們常說佛教的檢驗標準是依,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四依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但是一般人還是難以真正明白,所以簡單整理以下資料

    附佛外道常見的表徵與行為  供師兄們參考:

表徵

 

行為模式

一、宗教狂熱,自命聖人

"自稱"大師,活佛,法王,仁波切,勝義僧,開悟的禪師但實是無德者,卻要求他人向之頂禮,法相到處掛,到處發。

 

二、師承不明,假附他宗

說是 "某某佛,某某法王,某某仁波切轉世",與某法王仁波切等照張相,即說已得傳承。

三、自揚己德,謗毀他師

與其他同路人呵成一氣,互相褒揚,對於正法上師卻說成是外道邪師。

四、裝神弄鬼,迷惑大眾

如厲鬼纏身,怨親債主討債,要改運供養等,並提供治病,催財等多項服務。

五、無有戒律,貪圖利養

販賣蓮座,牌位等,貪圖財利,無有戒行。

六、邪解經論,教理錯亂

如說楞嚴經是假的,未證言證,顛倒教義,以訛傳訛。自我膨脹,自造經論,篡改經典等。

七、修無次第,大違傳統

沒有傳承即幫信眾灌頂加持,不用修行,即刻開悟。

這個時代學佛的原則 要懂的「去名師 找明師」

盛凡三希典藏    網路資料整理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薩密碼 你懂嗎(一)?

如法造像,用境歸心

      坐禪三昧經云:「若初習行人,將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諦觀佛像相好, 相相明了,一心取持。還至靜處,心眼觀佛像,另意不轉。繫念在像,不令他 念。他念攝之,令常在像。……如是不已,心不散亂,是時便得心眼,見佛像光明,如眼所見,無有異也。」

     觀佛指的是人們目觀佛像、繫心思維、憶念佛之形容相好,乃至於體念佛心,進入三昧,定中見佛,這「觀」意義不只觀看,而包含有思維、觀察等多項意義

      祖師慧遠在廬山撰〈佛影銘〉也曾讚嘆:「迹以像真,理深其趣……銘之圖之,曷營曷求,神之聽之,鑒爾所修」 所以「觀佛」一直是佛教徒重要的修持的方法。

     如法佛像具有「弘道之初津,攝度之權術」功效;可令「奉佛者方慕遺跡,思存仿佛;銘列圖像,致其虔肅」,敬奉佛像等同於敬奉佛陀,以「像」示現教法,亦為推廣佛法的方法。

     宗教借助了藝術形式進行推動和弘傳。以文藝的方式最能讓人直觀瞭解,文藝實際是宗教精神的一種外延。如果是在“用境歸心”這件事上,那麼它就是「體道於身」進而『道體於心』,是歸“道”之所向,更需要如法地看待

 

有了出處 有了祖師大德背書 菩薩密碼之一 觀像與修行 下一篇我們在介紹

「觀像的修持理論」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sfb.com.tw/index.php/knowledge/buddha-introduction/196-2016-06-08-06-48-53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像在各個朝代的造像特徵

 

佛教傳入中國已逾二千年,經歷了初傳內地、融合發展、創造新象等各個階段的演變,由原本的印度式樣逐漸成為中國風格的傳統文化。

東漢時期主要為石刻佛像,造像大多以佛、菩薩為主,在造型方面有十分明顯的特徵,身著通肩袈裟,衣紋自脖頸自下腹,成U字均勻分布,線條簡潔有力,頭頂有肉髻,項有圓光,右手至於胸前結說法印或無畏印(右手結印是漢代造像最突出的特點,左手一般持衣角或裙帶),體態呈圓造型,東漢佛像在奉祀形式與我國傳統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

 

北魏的造像藝術既有中國傳統的造像基礎,同時也融入了印度佛教造像藝術。北魏藝術佛像包括佛寺、石窟的石刻造像、金銅造像、佛寺壁畫及繍像等。佛像的題材主要有釋迦摩尼佛、彌勒佛及多寶佛等;菩薩則有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力士等。其中最有時代特徵的是交腳彌勒和男性化的觀音。它們都以印度傳來的佛像為依據,但也有已穿上當時服飾的。佛的形象比較高大且居於寺廟石窟中心,身後有毫光,上下雕有中國化的飛天;以藝術環境渲染天國樂土而引人入勝,而菩薩則以中國少婦的形象為依據,寶冠花飾,嫵媚動人。在當時災難深重的年代裡,未來世界的“天國”和佛菩薩的微笑撫慰著云云仲生的心靈,有著雄壯悲麗之美。

北魏前期雕像特徵

     1.造像的髮型、眼睛與十六國佛造像相同。

        2.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變化在於面相方圓,而是多呈蓮瓣型。

        3.衣著多為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布,衣紋深刻線條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台座上,背光不再是同心圓,而是多呈蓮瓣形。

        5.頭光多為圓形,外圍有一圈蓮花瓣。

  (二)北魏後期雕像特徵

        1. 面相清瘦,臉型呈漢人特徵,額頭高寬,眉清目秀。

        2. 肉髻較高,法髻除磨光和淺水式外,又出現了螺髮,並且髮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 大衣有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帶,

           衣下擺摺皺重疊,線條流暢細膩。

        4. 身材比例協調,體態修長清秀,給人飄逸灑脫之感。

        5. 銅佛像多體小量輕,石雕像增多,

 

三.北齊時期雕像特徵

       (一) 佛像特徵

           1.面相豐潤,面形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髮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髮紋,

             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形髮紋。

           2.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形。

           3.上身多穿僧祇支,外著敷搭雙肩式外衣,下身著裙,衣服輕薄貼肉,衣紋線條簡潔。

           4.佛陀的神情溫和端莊,質樸淳厚。

           5.此時佛像多為淺衣紋,立身多身軀扁平,側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二) 菩薩特徵

           1.面相豐潤,端莊秀麗,頭戴化佛冠或花冠,寶繒下垂至肩,但不外飄。

           2.帔帛下垂交叉處不再用環,而是發展成一個飾物,群褶處細密流暢。

 

四.北周時期雕像特徵:

      1.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

      2.衣紋線條流暢簡潔。

      3. 帔帛變寬,呈三角形搭於兩肩膀上。

      4.佛像比例整體失調,體軀肥碩敦實,姿勢多為簡單的僵直而立。此時的瓔珞花飾、

        帔帛都極其粗碩飽滿,深垂直膝,細部多加雕飾。

 

五.隋朝雕像特徵:

     1.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

     2.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

     3.腹部稍稍凸起,軀體有彎曲感,身體重心前傾。

     4.姿勢較為僵硬,造型稍顯呆版,缺少飄逸的動態美。

    5.佛像頭頂肉髻,螺髮;菩薩多戴花冠,瓔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繒帶和帔帛向兩側低垂。

 

六. 唐朝雕像特徵

     (一) 佛像特徵

        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

         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

        3.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

        4.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衣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

        5.台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型底邊。

        6.衣紋流暢、下身衣摺懸搭於座前若台佈,具時代特點。

        7.鎏金泛紅,具時代特色。

     (二) 菩薩特徵:

          1.臉龐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掛;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繞,

            瓔珞小巧精緻,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體態豐腴,腰肢扭動,身體呈S型,

            動感強烈。

          3.手持楊柳枝或執甘露瓶,為唐代觀音菩薩重要標誌。

     (三) 弟子像特徵:

          將迦葉以往削瘦老邁的形象變得剛毅壯實,天庭飽滿,目光深沉;阿難則體態豐潤、

          年輕力壯,眉清目秀,神態平和,溫柔敦厚。

     (四) 天王力士像特徵:頭部梳拳形髻,眉毛倒豎,雙眼圓睜,嘴型大張。天王身披鎧甲,

          腳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著裙赤腳,多是半弓步的姿勢,挺拔雄健。

     (五) 飛天像特徵:面容嫵媚,身材勻稱,體態婀娜,飄逸自然,長裙緊裹雙腿,雙腳外露。

 

七.宋遼金時期雕像特徵:宋遼金時期佛像具有濃厚的人間煙火氣息。寫實性較強。

                     這時期石雕衰落,木雕則異軍突起,尤其木雕觀音最為出色。

   (一)宋代佛像特徵:1.面龐豐潤,額寬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祥和,佛像頭頂肉髻,

                    呈螺式髮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髮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摺流暢,凹凸有致。

3.羅漢造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人物形體刻畫完美。

4.姿態隨意活潑。富有個性,具時代風格。

 

              (二)遼代佛像特徵: 1.佛像肉髻較為低平,螺髮中央多有髻珠。

                              2.兩肩寬厚,體態豐滿厚實,上身偏長,下身略短。

                              3.菩薩頭戴高冠或三葉形寶冠,面頰豐潤,眉毛修長,

                                兩眼似閉未閉,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頸掛瓔珞,帔帛繞肘,

                                下身著裙,線條流暢,衣飾飄灑自然。

                              4.蓮座盛行束腰大仰蓮式,蓮瓣肥碩,尖端略向外翹起,下層多為

                                台階狀或是俯蓮;蓮座平面盛行方形,圓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

                                上的舖布中間呈半圓形,兩側下層呈三角形,有明顯的圖案化傾

                                向。

             (三)金代佛像特徵: 1.造像軀體壯碩,肩寬闊胸,寫實性強,施彩敷色講究華麗繁縟。

 

八.元代雕像特徵: 1.臉形豐潤圓滿,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

                             2. 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

                             3. 軀體健碩,肩寬,腰細,胸部豐滿。

                             4. 菩薩袒露上身,胸配瓔珞,瓔珞的顆粒較大;下身著裙,

                                紋絡簡潔。

                             5. 蓮花台座的蓮瓣肥大飽滿,底沿外捲。

                             6. 面部為倒置的梯形,五官緊湊,具元代特徵。

                             7. 元代佛像蜂腰長身,姿態嫵媚,菩薩高乳豐臀,

                               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風格。

 

九.明代佛像特徵: 1.面部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不失柔和。

               2.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摺轉折自若。

               3.菩薩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瓔珞佩飾精密繁複。

            4.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特點。

             5.台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式,造形寬大,蓮瓣寬肥,呈一周對稱分布,具典型時代特徵。

              6.細部表現較充分,衣服邊緣細碎的花紋,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 仰覆蓮式,邊緣連珠紋一周,蓮瓣圓潤,底沿外捲。

               8. 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

               9. 衣紋流暢,生動曲折,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摺,是明代的造像手法。

               10.甲衣及絆甲絲均較寫實生動,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點。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盛凡貼金箔

【盛凡貼金四大優勢】

 

1.專業技術
使用日本高強度貼金技法
6H保護漆耐磨擦防酸鹼

2.九八純金
只用最好的品質來貼金佛像
高純度98金,由盛凡保證

3.貼心快速
全商品一年保固,永久服務
高質量快速修復,讓您放心

4.優惠價格
最優惠價格,最佳貼金品質
還有不定期回饋寺廟、法師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究浴佛的手勢

常常有人看到浴佛  「右手指天 左手指地」

但也有一說  「左手指天 右手指地」 

誰是正確資料 向來都無定論  

經考究目前較早地經典

應該是 西晉法炬法師 

在在佛說佛灌洗形象經中 

指出:浴佛  「右手指天 左手指地」

浴佛手勢考究 拷貝.jpg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磨金

紫磨金"是什麼意思?

     紫磨黃金。紫者紫色也,磨者無垢濁也。

涅槃論曰:「閻浮檀金有四種:一青二黃三赤四紫磨,紫磨金具有眾色。」

「金之精者名為紫磨,猶人之有聖也」。

   也是說他清淨無染,清淨沒有染污,精純到了極處,真金色身

金是表法的,我們今天造佛菩薩形像,上面也用金色,或者是貼金,貼金是比較上多,表法的意思。表什麼?----------[表真]

  世間所有一切金屬當中 ​​,只有金不會變色,其他這些礦物都會變,會氧化。唯有金,顏色始終不變,所以它叫做貴重的金屬。佛菩薩金色身,也就是取這個意思,佛菩薩的心永遠不會變,真心。

    善導大師也說過,"諸佛欲顯常住不變之相,是故現黃金色"

 

 

                                     盛凡三希典藏  許萬全 整理提供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鎏金佛像造型優美、紋飾絢麗、寶光四射,深受廣大信眾的喜愛。但是鎏金佛像在存放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下面收集了一些保養鎏金佛像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金的化學穩定性高,不易被氧化,也不易被溶化,僅與氰化物和王水反應,因而純金的金器一般無需保護,只需注意避免擠壓、碰撞。金器的保護通常指的是金的合金,如在金中摻銀、銅、鐵等,鎏金的金器腐蝕則主要來自胎基的金屬。不同的合金,保護措施不同。

   1.  摻銅的鎏金佛像易出現綠色的薄銹,可用酸類或氨水除鏽。

   2.  摻鐵的鎏金佛像易出現紅銹,可用鹽酸去銹。

   3.  有些時候,鎏金佛像表面會殘留有石灰質銹殼,可用1%的稀硝酸溶液局

       部擦拭除淨;

   4.  表面的有機類污垢,可用2%NaOH溶液浸泡幾分鐘除淨;

   5.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表面的灰塵,由於純金很軟,盡量要避免反復擦拭,

      最好是用軟毛刷或者軟羚皮拂拭。

   6.  遇到難以去除乾淨的,可用乙醚、苯、中性肥皂沫或者10%氨水來清洗,

      再用蒸餾水反復沖洗、烘乾。

鎏金佛像不需要特別的保存環境,室溫下軟紙包裹後存放於囊盒之中即可。比較複雜的是鎏金銀器物。

一般地,器物本體多數都是青銅材質,表面會出現大量銅鏽。這些銅鏽嚴重影響了鎏金器物的美觀,應該予以去除。   

FB_IMG_1441591324114.jpg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發源於印度,進而向亞洲各國傳播,依傳播的各地區與使用語言,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三大系統因傳播的地理環境歷史發展之差異佛像的內容題材和表現手法各具特色自成系統佛教共同的教義灑落至不同的大地上因眾生為佛法體悟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流派同時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佛教造像藝術

   金銅佛像大多以青銅鑄造於遷移攜帶隨行供養歷代的傳世與流轉中最為廣泛並漢化為含具華夏特色的藝術表現金銅佛像的金色身相散發奕奕神采日光遍照傳承著千餘年東方特有的佛教文化內涵每尊造像都有時代的臉孔每個民族的造像會表達其最理想的審美理念會保留其典型的民族特徵整體造型對稱簡潔明快身軀清瘦神態祥和表現出南傳佛教行者苦行修學之行持自我修鍊出離解脫之靜謐精神此項肉髻高聳面相清秀下巴略尖嘴闊唇厚鼻翼下端略寬具有東南亞緬泰地區民族特色身著薄如蟬翼之通肩式袈裟衣裙前緣作U薄衣貼體曲線畢露無刻劃衣紋乃衍化自印度笈多時期鹿野苑造像風格

     佛的手印象徵著佛的特殊願力與因緣,透過佛的手印感受佛的慈悲加持,梵天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大神主,在東南亞地區,梵天被視為佛教的護法神,華人稱之為四面佛,與帝釋天同為佛教之護法神,大梵天為右侍,手持拂塵,帝釋天為左侍,持寶蓋

mmexport1453863518038.jpg

mmexport1453863539855.jpg

mmexport1453863551302.jpg

mmexport1453863571649.jpg

mmexport1453863584129.jpg

mmexport1453863609469.jpg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在佛寺裏,都會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造像,心裏總不免發生疑問:在古代這些造像是甚麼時候製造的呢?是雕塑家對著佛、菩薩塑造的嗎?

  根據《阿含經》的記載,當釋尊在世的時候,己經有兩座造像。據說釋尊到天上為母后摩耶夫人說法時,憍賞彌國的優填王與舍衛城的波斯匿王,都因為釋尊的遠離而日夜思念,兩國的大臣看了,心中不忍,於是用檀香木和黃金,雕製了兩座身高五尺的釋尊像,這是佛像的始創。但是隨後的幾個世紀,造像的風氣並不普及。佛教徒僅以種植菩提樹來表示佛陀的成道;雕刻蓮花座、足印、法輪來紀念佛陀的蒞臨說法;或者建造舍利塔來悼念佛陀的涅槃吧了。

  佛像的出現與古希臘文化、希臘雕塑技藝的傳入有著密切的關聯。古印度史記載,古印度阿育王以非凡的武力消滅了印度半島幾十個國家,建立起強大的孔雀王朝,由於殺戮無數,被稱為「魔鬼阿育」。後來他幡然醒悟,痛改前非,開始大力宣揚佛教,派遣了許多傳教士到世界各地傳播佛法,就這樣,僧侶們帶著宗教信仰來到了有「雕塑王國」之稱的古希臘,古代希臘的藝術思想、精湛的雕塑技藝,以及對人體美的崇尚和深入細緻的觀察,深深地影響著古印度的傳教藝術家和民間工匠們,他們吸取了希臘人對人體藝術的表現形式,打破以往的傳統思想,直接以人物的形象來表現佛陀的容貌和身體。

後來,這種風氣隨著佛教的傳播,散布到世界各地去。西元1世紀前後,由於大乘佛教思想的形式,佛像才慢慢地大量出現,這一時期出現許多大乘佛教經典,經中都極力讚頌造佛像具有巨大的功德,可以得到無窮的福報等等。因此,藝術家們意識到造佛像和供奉佛像會產生和積累很多功德,開始根據佛經裡所講到的各種各樣的佛、菩薩像標準像進行佛教造像,佛教造像形式與佛教一起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製作上有很大的發展,有用木石雕刻的,有用金屬鑄造的,有用陶瓷燒製的,也有繪畫在紙、絹上的,洋溢着各處的地方色彩。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文章標籤

盛凡佛教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